名 称 | 关于陕西省2024年财政决算(草案)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| ||
索引号 | 1161000001600062XD-2025-000990 | 发文日期 | |
发文机构 | 陕西省财政厅 | 发布时间 | 2025-08-14 16:19:16 |
——2025年7月28日在陕西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
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
陕西省财政厅厅长 常艳玲
主任、各位副主任、秘书长、各位委员:受省人民政府委托,现将我省2024年财政决算(草案)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:
一、2024年财政收支决算情况
2024年,全省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坚决落实省委各项部署,严格执行省人大有关决议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,积极应对严峻财政运行形势,迎难而上、顶压前行,扎实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狠抓预算执行管理,全省和省级财政运行总体良好。根据预算法有关规定,重点报告以下情况:
(一)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
1.收支决算情况
2024年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3.28亿元,完成预算的95.8%,较上年下降1.3%(剔除政策性减缓税收等不可比因素可比增长3.2%),短收147.2亿元,主要是受市场需求不足、煤炭价格持续下降等不利因素影响,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、资源税等主体税种收入下降较多。
2024年初,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6834.3亿元,加上执行中中央追加补助、新增一般债务收入等,全省支出预算调整为7868.5亿元。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97.73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2.7%,增长1.7%。
2.收支平衡情况
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93.28亿元,加上中央补助收入3336.63亿元、一般债务收入635.05亿元、上年结余584.93亿元、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8.29亿元、从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等336.21亿元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8864.39亿元。
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297.73亿元,加上上解中央支出44.13亿元、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01.48亿元、一般债务还本支出374.01亿元、调出资金等176.27亿元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8293.62亿元。
收支相抵,结余570.77亿元,为当年未执行完毕、下年需继续安排的项目资金,全部结转下年使用。
(二)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情况
1.收支决算情况
2024年,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6.8亿元,完成预算的94.4%,下降2.8%,短收67亿元。
2024年初,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1108.33亿元,加上执行中中央追加补助、减去执行中补助市县支出等,省级支出调整预算为1174.52亿元。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6.2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89.1%,增长1.7%。
2.收支平衡情况
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6.8亿元,加上中央补助收入3336.63亿元、市县上解收入107.5亿元、一般债务收入635.05亿元、上年结余103.24亿元、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0.4亿元、调入资金等17.3亿元,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5496.91亿元。
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6.2亿元,加上上解中央支出44.13亿元、补助市县支出3575.29亿元、转贷市县一般债务支出480亿元、一般债务还本支出176.05亿元、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4.52亿元、调出资金等2.41亿元,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5368.59亿元。
收支相抵,结余128.32亿元,为当年未执行完毕、下年需继续安排的项目资金,全部结转下年使用。
3.省级预备费使用情况
2024年,省级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30亿元,执行中下达应急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 2.43亿元,结余27.57亿元,全部用于弥补当年短收。
4.省级“三公”经费情况
2024年,省级“三公”经费支出1.48亿元,比上年增加654万元,主要是疫情结束后因公出访活动恢复正常。其中:因公出国(境)经费2835万元,增加1231万元;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10424万元(购置费2493万元、维护费7931万元),减少371万元;公务接待费1559万元,减少206万元。
5.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
2024年,省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上年余额293.13亿元,减去年初预算安排动用的170.4亿元,加上年底补充的44.52亿元,年末余额167.25亿元。
6.转移支付情况
2024年,中央对我省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共计3336.63亿元,其中:返还性资金160.15亿元,一般性转移支付2833.19亿元,专项转移支付343.29亿元。省财政对市县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共计3575.29亿元,其中:返还性资金78.54亿元,一般性转移支付3087.15亿元,专项转移支付409.6亿元。
(三)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
2024年,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71.6亿元,完成预算的83.7%,下降6.4%,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较多。加上中央补助、上年结余、专项债务收入、调入资金等,收入总计3998.4亿元。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673.95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0.5%,增长2%。加上调出资金、专项债务还本支出等,支出总计3717.39亿元。收支相抵,结余281.01亿元,结转下年使用。
2024年,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8.15亿元,完成预算的101.3%,下降5.4%。加上中央补助、市县上解、上年结余、专项债务收入等,收入总计1929.02亿元。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54.54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0%,下降15.4%。加上补助市县支出、转贷市县专项债务支出、调出资金等,支出总计1911.9亿元。收支相抵,结余17.12亿元,结转下年使用。
(四)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
2024年,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75.68亿元,完成预算的229.2%,下降18.6%,主要是2023年省级一次性增加国资预算收入较多,抬高了基数。加上中央补助、上年结余,收入总计322.21亿元。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14.07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70.9%,下降30.1%。加上调出资金,支出总计269.84亿元。收支相抵,结余52.37亿元,结转下年使用。
2024年,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6.96亿元,完成预算的114.1%,下降71.8%。加上上级补助、上年结余,收入总计44.49亿元。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5.58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0%,下降71%。加上补助市县支出、调出资金,支出总计39.93亿元。收支相抵,结余4.56亿元,结转下年使用。
(五)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
2024年,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3243.03亿元,完成预算的104.8%,增长8%,主要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财政补贴标准提高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(含生育保险)基金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增加带动。加上上年结余2917.03亿元,收入总计6160.06亿元。全省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2726.51亿元,完成年初预算的101.8%,增长5.3%。收支相抵,年末滚存结余3433.55亿元。
(六)全省和省级政府债务有关情况
2024年,全省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336.37亿元,其中:一般债券281.34亿元,支持农业、水利、教育、交通等领域公益性项目建设;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353亿元,支持有一定收益的高铁、医疗卫生、职业教育等公益性项目;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专项债券501亿元,使用结存限额发行政府债券127亿元,支持各级统筹化解存量债务、清偿拖欠企业账款;置换债券564亿元,用于置换隐性债务;再融资政府债券510.03亿元,用于偿还到期债券本金。
2024年,全省向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借款4.33亿元,主要用于教育医疗、城乡建设、绿色低碳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公益性项目。
2024年,全省各级财政偿还政府债务本金1297亿元,其中:一般债务374.01亿元,专项债务922.99亿元。
截至2024年底,全省政府债务余额12575.5亿元,控制在中央下达限额14153.45亿元之内。省级政府债务余额2180.85亿元,控制在省级3374亿元限额之内。
2024年决算草案已经审计厅审计。
2024年财政重点工作情况:
一是提质增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,促进经济回升向好。争取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1.4亿元,推动“两重”项目建设和“两新”政策实施,其中安排46.4亿元支持设备更新、汽车家电等以旧换新,促进大宗消费。完善重大项目筹资机制,多渠道统筹资金132亿元,支持西康、延榆等高铁建设。筹集358亿元,保障交通、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。结构性减税降费及退税456亿元,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,减轻企业负担、增强创新能力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新增担保业务1084亿元,服务市场主体12.4万户;新设“文旅贷”“秦知贷”“陕农贷”,实现重点产业链风险补偿全覆盖,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584亿元,帮助市场主体降低融资成本。
二是统筹资源保障重大战略实施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,出台4方面13条财政措施,支持深化“三项改革”;省级投入20.3亿元、增长14.7%,支持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秦创原建设;加快将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打造成为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,新设子基金13只、规模81.5亿元。推进乡村振兴,中央和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投入达到2768元,较上年提高1163元,夯实粮食安全根基;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126.7亿元,以“千万工程”为抓手,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;突出“奖增、托低”,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壮大。推进生态持续好转,统筹181亿元,加强秦岭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,落实清洁取暖运行补贴,支持大气污染物源头减排。
三是持续用力办好惠民实事,不断增进民生福祉。落实教育投入“两个只增不减”要求,全年教育支出1119.5亿元,增长2.8%,促进各类教育事业提质培优。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,惠及学生162万人次。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07.7亿元,增长10.3%,落实就业优先战略,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,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。全省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3.9亿元,增长5.4%,支持长征、长城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(陕西段)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实施文化惠民工程。统筹33.5亿元,支持城中村改造项目164个,改造老旧小区2622个、惠及居民29.2万户。
四是积极稳妥推进风险防范化解,守牢财政运行底线。科学制定“1+7+11”的一揽子化债方案,出台高风险地区管控措施、融资平台退出实施细则、省属高校债务管理办法,推进重点领域风险化解。用好中央政策,加大省级帮扶,发行1192亿元用于化债的政府债券,统筹安排131.6亿元资金,帮助各级化解存量债务,全省隐性债务规模稳步下降,债务风险总体可控。夯实财政“三保”兜底机制,构建清单确定、预算编制、执行监控、财力弥补、风险评估、债务防范、应急救助、考核问责等八项工作机制,加强“三保”预算执行监控,对库款紧张地区提前调度资金,全省“三保”总体保障良好。
五是守正创新深化财政管理改革,提升财政治理效能。推进财税体制改革,制定出台基本就业服务、基本养老保险、基本生活救助、基本住房保障、粮食安全等5个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。深化财政管理改革,印发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办法,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资金,完善专项资金全周期管理机制。制定出台7大类26条过紧日子具体举措,对党政机关大中型维修改造、公车购置、因公临时出国(境)实施计划与预算双控制,持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,投入25.7亿元,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。加强绩效管理,组织对产业类专项资金开展重点评价,推动改进优化资金管理、提升资金使用效益。强化财会监督,加快构建“五位一体”的财会监督体系,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,严肃财经纪律。
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我省连续4年荣获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绩效评价全A等次,连续3年在地方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中被评为全国先进。同时,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,省人大有关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,审计也指出了相关问题。我们高度重视,将积极采取措施解决。
二、2025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
今年以来,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持续深化“三个年”活动,聚焦聚力打好“八场硬仗”,协同落实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,全省经济延续平稳向好态势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加快激发和提振内需,加大惠民生、增后劲投入,积极应对财政运行中的困难挑战,上半年全省财政运行总体平稳。
1—6月份,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9.45亿元,完成年初预算的47.2%,下降7.2%,主要是受煤炭价格连续25个月下降、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,煤炭和房地产行业合计减收135.8亿元,拉低收入增速7.6个百分点。但同时,汽车、计算机、飞机制造、新材料技术推广服务、互联网安全服务等行业税收增长较快,弥补了部分减收。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76.99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50.4%,下降1.3%,主要受收入下降影响。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8.57亿元,下降7.6%,主要是全省税收收入下降、省级分成收入减少;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0.51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55.4%,增长0.6%。
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480.93亿元,下降27.6%,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93.9亿元,下降31.5%;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45.42亿元,增长2.0%。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5.39亿元,增长33.6%,主要是专项债务还本付息收入增加较多;省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6.2亿元,增长91.6%,主要是中央超长期国债资金安排的支出增加较多。
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9.5亿元,下降57.2%,主要是部分国企利润下降、上缴国资收益减少;全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14.32亿元,下降66.1%,主要是上年同期榆林神木市向国资集团等公司注资16亿元,抬高了基数。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2.21亿元,下降35.9%;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5亿元,与上年持平。
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873.24亿元,增长8.9%;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361.62亿元,增长4.3%。
全省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194.58亿元,其中:一般债券120.52亿元,专项债券303.74亿元(150亿元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),再融资债券206.32亿元,置换债券564亿元。
1—6月财政主要工作:
(一)强化收支管理,保持财政平稳运行。积极应对收入下降严峻形势,加大收入组织力度,深化财税协同和部门联动,依法依规应收尽收,努力稳定收入质量,1-6月税收收入占比76.4%,继续位居全国前列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保持适当支出强度,靠前发力加快资金下达使用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50.4%,实现时间过半、任务过半;全省“三保”支出1969.8亿元,支出进度60.3%,科学技术、社会保障和就业、教育等科目分别增长60.8%、4.8%、4.3%,有力保障了重点领域资金需求。
(二)加大保障力度,全力支持经济稳增长。大力支持促消费、扩投资,争取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11亿元,推动“两重”“两新”落地落实;安排投资类资金118.8亿元、较上年增长3.1%,整合财政新增安排、专项资金、国资预算、专项债券支持高铁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。坚持在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持续发力,省级安排科技资金30.9亿元,较上年增长10.8%,完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链条财政支持体系;设立陕西省科技创新母基金,引导“耐心资本”投早、投小、投长期、投硬科技,支持秦创原和科创企业发展。
(三)落实重大战略,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。安排资金25.3亿元,实施“奖增激励、托低扶持”,以培育县域特色产业、升级产业园区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发展。统筹资金203.5亿元,支持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,落实耕地地力保护、农机购置等补贴政策,衔接推进乡村振兴,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。统筹资金115.7亿元,强化秦岭和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,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。
(四)聚焦群众关切,加强基本民生保障。统筹资金221亿元,支持“双一流”“双高计划”建设,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基本运转,持续改善办学条件。投入资金890.6亿元,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,持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,完善社会救助体系,落实普惠托育和老年助餐奖补政策,健全人口发展支持政策体系。安排资金238.8亿元,支持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,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。安排9.8亿元,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,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。安排资金18.5亿元,支持棚户区(城市危旧房)改造2994套,城中村改造项目53个,老旧小区改造870个、惠及居民10.2万户。推进综合巨灾保险试点落地,提升财政金融共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能力。
(五)用好各项政策,加力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。用足用好中央化债支持政策,合理分配置换额度,加快债券发行进度,发行债券714亿元,帮助各级优化债务结构,降低利息负担。建立置换债券台账,制定置换债券资金管理办法、隐性债务变动统计监测实施办法,强化全流程全链条监管,最大化发挥政策效应。督促高风险地区严格执行管控措施,加大资金资产资源整合力度,稳步降低风险水平。加力化解融资平台隐性债务,用好省级化债基金,缓释流动性压力,稳减存量、严控增量,推动融资平台尽快退出。
(六)坚持先立后破,稳步推进财政科学管理。启动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,制定《陕西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方案》,明确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、落实习惯过紧日子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、推进财政数字化建设等领域改革举措,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。清理整合专项资金,加大产业、区域发展、科技等资金统筹力度,优化投向,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聚焦度。强化预算绩效管理,优化事前评估,规范目标管理,对24个政策项目开展重点评价,强化结果应用,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质效。打好问题整改硬仗,对审计等发现问题及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排查,建立整改台账,实行清单管理,实地督导推动问题应改尽改。
当前,煤炭、房地产等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仍处下行区间,财政收入增长面临不少困难,同时各项刚性支出规模较大,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,完成全年预算需要付出艰辛努力。
下一步,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更加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,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,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,持续深化拓展“三个年”活动,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,强化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,支持扩大有效需求,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加强财政科学管理,防范化解风险,严肃财经纪律,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效能,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,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,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,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。
附件下载: | 陕西省2024年财政决算(草案)和202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表.pdf |